当前位置:首页 > 杭图动态 > 工作动态
一位老木匠师傅的红色记忆、红色传承
发表单位:           发表日期:2019-01-18 [字体显示:  ] [收藏]  [打印]  [关闭]

闽西这片热土处处都镌刻着红色革命的印记,闪耀着红色精神的光芒。抚今追昔,红色历史里承载着太多的血泪与骄傲,值得永远铭记与传承。

龙岩学院2019届广播电视学专业的王金萍同学用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下了黄如洲老人传承红色记忆五十年不忘本的执着。

 红 军 饭 甑:

即红军木桶。是用作蒸饭的炊具,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流行于南方。南方自古以稻米为主食,而古代的家庭人口一般较多,一次需煮食的米多,加上农活也较多,家庭主妇们为了节省时间,通常早晨就要一次把三餐的米饭做好,饭甑蒸出来的米饭食之又软又香,口感极好,则成了家庭必备的蒸饭工具。

黄如洲是上杭县南阳镇日新村黄腊坑的一位老木匠,13岁起受父亲影响学起了做饭甑的手艺,一边学一边听着父亲讲长征的故事,这门手艺至今跟随了他五十年。

黄如洲的父亲黄锦书是名老红军——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退出根据地开始进行长征,黄锦书便在那个时候成为正式的红军战士。

长征结束后父亲安全回到家,黄如洲的爷爷喜极而泣,马上用亲手做的饭甑蒸了一锅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上了团圆饭。

后来,老祖父叮嘱他们,一定要把制作饭甑手艺传承下去,要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团圆。于是,从部队回来的父亲便也开始做饭甑,并将这门手艺传给了黄如洲,他们说饭甑是团圆的象征,寄托了他们对团圆的美好愿望,也时刻提醒着他们要继承这种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

饭甑的制作就是把上好杉木锯、刨成一头宽一头窄侧边斜度适当的等长小木板,在板子侧面等高处钻孔,把竹钉分别钉入相邻两板的孔里,木板间就紧密拼合了。待几片木板拼成桶状,就可加箍,所以饭甑也称为“箍桶”。

饭甑在人们眼中可能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蒸饭工具,但在黄如洲老人的心里,它承载着老人父亲为国奋斗的历史记忆,这门手艺时刻提醒着他牢记革命战士为国奋战的伟大历史,这来之不易的团圆是不能被替代和遗忘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木工活黄如洲已经不再做了,但黄如洲说什么也不愿意放弃制作饭甑,他在用自己的双手告诉后辈,历史应被铭记,红色精神应该弘扬,更应积极努力去创造更有价值的东西回报社会。

小作坊里飘荡的是传承红色记忆的精神,更承载着祖孙三代心中“团圆”的美好愿望。

来源:杭邑

编辑:邓小金  审核:李国华   监制:郭晓红

  
打印】 【收藏】 【关闭
相关导航全国共享工程政府信息公开海西文化信息网福建省图书馆
主办:上杭县图书馆
闽ICP备20007478号 联系电话:0597-3889252 E-Mail:tsg@shanghang.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