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文化
《上杭传》来袭......这里读懂整个上杭
发表单位:           发表日期:2019-01-07 [字体显示:  ] [收藏]  [打印]  [关闭]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

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接亲家。

亲家门前一口塘,放只鲤鱼八尺长。

短鲤拿来煮酒食,长鲤卖来入学堂。

教个学生个个会,朝朝早起向太阳。

 

    我唱着母亲教的古老的客家童谣,穿越千年时空,寻找故乡上杭美丽动人的传说。

 

张强福/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大约在40001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吧!在北纬24°46~25°28′,东经116°16~116°57′的网络,有当地的闽越智人用石锛开发这块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汀江和旧县河、黄潭河2大支流流贯境内,年均气温19.8℃,年降水量1537.2毫米的荒蛮之地。

 

    “一江潋滟怀人远,两岸风光映眼明”,我漫步在美丽的汀江河畔,浮想联翩。大约在1700年前吧,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北方中原汉人经过五次大规模的南迁,在南方形成包括客家民系的五大民系。

    其中有一支南迁汉人携老扶幼、带着中原的先进文化、技术,怀着祖宗的族谱、牌位等,沿着260公里长的汀江来寻找最适宜居住的地方。他们来到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发现这儿土地肥沃、山川秀美、气候宜人,民风纯朴,特别这儿是汀江(天下河流皆从东向西,而此水从北向南而流,最初按八卦方位称“丁水”,后“丁”加水成“汀”)中段最宽广的黄金水道,江水浩荡,清澈如画,于是他们饮马汀江,以客自居,与畲族土著居民和少数民族慢慢地融合起来,他们说着经吸收一些土著语言后形成了以中原雅语为主的客家话。客人在当地盖起了圆楼围屋定居下来,慢慢地从客人变成客家,又从客家形成客家民系。

从此,这条从武夷山南麓流来,经过长汀、武平、上杭、永定四县,与粤东的梅江汇合成韩江后注入南海的母亲河汀江,滋润着这片沃土,使客家人生生不息,繁衍播迁。现在,据说近一亿的客家人活跃在世界各地。

 

 

 

上图为湖雷上杭场旧址

    上杭的建制沿革如何呢?

    夏商属扬州域,周时七闽地,战国属越地,秦属闽中郡,汉属越国,三国属吴,晋属新罗县。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割龙岩湖雷下堡置上杭场,隶汀州。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升场为上杭县。直至元、明、清三代隶汀州。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中央苏区。民国时先后隶第六、第七督察专员公署。解放后一直隶属龙岩地区行署,19974月龙岩撤地设市后隶属龙岩市。

 

图为上杭县县府在临江镇的所在地

    截止2015511日,全县总面积2860平方公里,人口53万。现上杭县辖17个镇:临江镇、临城镇、中都镇、蓝溪镇、稔田镇、白砂镇、古田镇、才溪镇、南阳镇、湖洋镇、太拔镇、溪口镇、蛟洋镇、旧县镇、通贤镇、茶地镇、下都镇,五个乡(最后两个是少数民族乡);步云乡、泮境乡、珊瑚乡、官庄畲族乡、庐丰畲族乡。

 

 

上杭县址经历四次搬迁终定郭坊

    宋淳化五年(994年),析长汀南境予上杭,升场为县,沿用场名,叫上杭县。县治初在秇梓堡(今永定高陂镇北山),宋至道二年(996年)迁到鳖沙(今白砂镇碧砂村),咸平三年(999年)迁至语口市(今旧县镇全坊村,千百年来,屡经洪水冲毁,街迹旧址已不存在,现存中巷天灯一个,“语口渡”碑记两块),天圣五年(1027年)迁至钟寮场(今才溪镇荣石村)。至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迁至来苏里的郭坊,即今之上杭县城。

上杭县的名称源于《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据民国时丘复主纂的《上杭县志》记载,769年(唐大历四年),析龙岩湖雷下堡设场(人群聚集的平地),因该场状若木排,浮于水上,故以上杭为名。后于994年(宋淳化五年),升场为县,但仍沿用场名,始称上杭县,隶从汀州(今福建长汀附近古城)。

 

    传说未开县以前,有白鹤仙称赞此地:“袍山苍苍,江水洋洋,五百年后,朱紫盈坊。”言讫化白鹤飞去。未几,果迁县治于此。”(见明代成化年间修编的县志)神话归神话,那么是谁选定在这块风水宝地开基创业呢?

 

                     这是由200011月,世界客属第十六届恳亲大会在龙岩召开时附上的“上杭郭氏始祖十六承事郎郭福安像”。

 

    上杭县的开基始祖就是郭福安公。但他首先是个古矿业家。

    郭福安{(9841071),号海晏,系唐代名相郭子仪第十三代裔孙)},少年时住在西鲁太原,他精明能干,年仅十六就当朝庭的承事官了。北宋真宗年间在他38岁时,朝廷敕命他任盐铁司承事郎,供给其当时最好的技术装备、器材并拨给他充足的经费,他随即携带家眷,率领百名技师从江西抚州来到福建省的西南部紫金山钟寮场金铜矿。这个七品官员凭借丰富的采矿和冶炼学识,加上治理有方,经过艰辛开釆后业绩显著,年向朝廷交纳近二百两贡金和大量纯铜。(见1875年修编的《杭川祝山郭氏族谱、1995年《闽西史志》等史料)。

    五年后(1027),钟寮场出现“坑冶盛兴、商旅辐辏”一片繁荣景象。(见县志第二页)

 

    1983年,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陈景河董事长时任闽西地质大队分大队长,从《汀洲府志》上,看到了关于紫金山“宋康定年间盛产金因名”的记载(郭福安到钟寮场后,才在官方的正史上第一次出现上杭紫金山产金的记载),对紫金山心驰神往,在他的带领下,闽西地质八队的地质勘察队员四进三出,开山劈地,艰辛探索,从紫金山山上古代采金留下的古老矿洞中提取了样品,发现了金铜矿。如今,紫金矿业从一个小型国有矿产公司成为一家国际大型矿业集团公司,紫金山矿已经成为全国单体产量最大的金矿,以郭福安为代表的宋代金山开发功不可没。

 

    紫金山金铜矿于2009年在矿山上建立了国家矿山公园,公园入口主碑的人字塔第一版浮雕墙和出口处的大型铜浮雕、上杭紫金大酒店大堂浮雕墙都分别展示了北宋盐铁官“福安开采”“康定献金”的历史故事场景。在福州大学紫金学院地质博物馆内也作了相应的介绍。这些都充分表达了紫金矿业集团公司现代紫金人对北宋矿冶家郭福安开发紫金山的认可与敬重。

上杭县在金山旁边的钟寮场治县长达141年。上杭因矿业建县,因矿业兴县,一千年后,历史惊人地进行了又一次轮回。

 

    郭福安因常年奔波于紫金山巅,工作之余,健步登上海拔1130多米的山顶,极目远眺,心旷神怡。其发现汀江(原名为鄞江)“三摺迴澜”之处有东西长十余里,南北宽三五里的川字型大盆地,地势平坦恢宏,森林绿绿葱葱,汀江之水飘然缠腰而过,风光独秀,春意盎然,是一块难寻的风水宝地,因而抨然心动。盖因当时金兵南侵,北方战火连绵,北宋王朝又因冗官冗兵陷于国力日益衰弱,且中央集权措施严厉,朝内争斗倾轧激烈,仕途风云变幻莫测,秉性刚烈的十六承事郎郭福安唯愿凭农耕、冶炼本事度日,不愿奴颜婢膝取悦上司,故义无反顾地携带家眷,披荆斩棘开发盆地,建立茅屋繁衍后代,取名为郭坊村。

 

上图是“上河三千,下河八百”的排筏在长达219公里汀江航行。

    在郭福安开发郭坊村百年后,县治(城)经4次搬迁,县知事郑稷发现郭坊村的自然条件极佳,浩瀚的汀江在村前蜿蜒流过,沿江上溯直航汀州,沿河下流直达广东潮州,是建县治的理想场所。于是他奏请朝廷,于1168年将县治由钟寮场迁至郭坊村。“未有上杭县,先有郭坊村”的千年历史,由此而来。郭坊村建县之际,还有碑 “地接金山势,峰回龙子岗;土名郭坊里,堪作上杭场。伟哉郑贤尹,协碑共流芳,一旦迁兹土,黎庶获安康” 为证。

 

    郭福安的慧眼独具,成就了上杭县城的风流倜傥八百年。(当然、与上杭城北大街按照易经“元、亨利、贞”布局的好风水及其他因素也有关系。)正如丘逢甲所赞美的:“东南山豁大河通,汀水南来更向东。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画夕阳中。”如诗如画的小城造就了历代文人雅士不断,经济社会繁荣。客家上杭感谢郭福安,郭氏后裔更是对他感恩戴德。上杭城内就有多处郭氏宗祠,现仅存杭中路59号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的“郭氏家庙”,首镌有石刻楹联:“开辟郭坊吾祖始,源流杭邑我家先”。郭坊成为一个传奇的开始,成为客家历史的一个原点,郭福安的贡献是独特的。

 

    郭福安南来开发定居上杭郭坊,成为闽西客家郭氏始祖,是闽赣粤桂台诸地外迁客家郭氏脉系的始祖,是没有经过宁化石壁而直接进入上杭的少数几个客家祖先之一。

    郭福安裔孙蕃衍,人才辈出。

    福安公生有二子,分派榕园系、麦园系,裔孙达二百多万人。据考《郭氏源流谱》等郭氏资料,从郭福安在杭开基后,子孙蕃衍,后裔迁居江西、四川、两广和港澳以及东南亚、美州等地。据《上杭县志》等史书有史可查的明代以后文武进士、举人、知县、御史等郭福安后裔达700多人之众。文学巨匠郭沫若也是闽上杭城开基始祖郭福安的后裔。

 

       上图是宋县城旧址,位于城西部,汀江中游,三折回澜北侧,旧称“郭坊》县城),时属来苏里。南宋乾道四年(1168) 县治由钟察场迁此。

 

    公元1171年,陈朝章继任上杭知县后,即把郑稷未完成的县署驻地建设作为任内的一项重要职责,同时作好郭坊的民房、水井、排水沟、街巷及道路的全盘建设规划,并根据郭坊的地形特点,留三墩,开七井;从东到西辟大街(今解放路)、中街(今杭中路)和小街(今杭小路)三条;以大街为主线,往南开十四巷通向南门城墙,往北开十七巷直通中街。前后两年时间,使县署驻地的建设初具轮廓。迄今900多年间,上杭县治因当年选址得当,建设有方,至今没有搬迁。

 

                 上图是明城墙

 

    明成化二年(1466年), 以城隘不足居军,拓建至12.6丈,基宽2丈,临汀江砌城墙,高3丈余,东西北三面高2丈,城壕深纵大,开城垛2382个,东南西北开四大城门,临汀江又开三座水门,并筑有水码头。后又增开“登瀛门”,城垣具有“高、广、坚、壮”等特点。治所为车水陆交通要冲,地势险要, 易守难攻, 故自古就有“铜赣州铁上杭”之称。当时有一首歌谣描绘它“铁打上杭,固若金汤;南有大江,北有鱼塘;东有战场无退路,西有退路无战场。”

 

 

    这张100年前上杭最早的老照片记述了发生在老城墙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据县政协编的《杭川老照片》介绍:1921年,北洋军占据了重要的炮台(在老城墙边)。城门紧闭,交通断绝,市场停顿,兵临城下的奉军不时向城内开炮,一时人心惶惶。地方官绅请美国来杭传教的卫英士牧师出面调停。卫英士让守城首脑把他从城墙上吊下城外去解决争端。经其调解,双方达成停战协议,使杭城免于受战火摧毁。

 

                                     上面是1925年南门失火后仅存的三处建筑物

 

    县城几经扩修, 大街小街,以纵横序,东西街长3. 5公里,南北距1公里,街路11条,巷35条。原街宽丈余,两边有店铺700余间,街道以石板于1417年铺设,平坦整洁。民国14年驻上杭军阀曹万顺部,在南门城楼失火之后,拆除茶店铺,扩建大街,城内外原有近百处古代建筑毁于一旦。今尚存孔庙大厅石牌楼、大厦流芳坊和县医院至南门段古城墙(20011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杭建县于宋淳化五年(994年),实现了由因墟市而设的场到一个行政区域的华丽转变。1994年,正好是上杭置县一千周年,为了迎接建县千年庆典活动,县政府向县人大常委会提出建造县标的想法。

经过多渠道征选,初定“风帆”为造型的县标设计方案。经县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县标选定以三片不同形状的“风帆”造型,寓意深刻,而且体现了客家上杭文化底蕴深厚,文史古迹突出的特点及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勇于开拓、不断进取、溯本思源、爱国爱乡的客家精神风貌。

如今县标仍屹立在城区醒目位置,见证着上杭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变迁及日益焕发新活力,而上杭人民也将继续发扬“风帆”一往无前的精神,去创造一个更加璀璨夺目的明天!

 

    瓦子街有三十个迁入迁出的姓氏,成为客家众多姓氏的发祥地,也是极其重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

 

    那么,现在新建的瓦子街是原来的老瓦子街吗?为了寻找瓦子街的确切位置,上杭县一批客家研究专家学者,走访耄耋老人,搜寻民间传说,研究祠堂文化,也从县志和族谱中寻找蛛丝马迹。

    居住在原县衙附近的耄耋老人回忆,上杭城曾流行一种奇怪的“驱灾辟邪”民俗: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二至十五日,附近小孩成群结队在坪里互掷瓦片以驱除“瘟疫”,常发生小孩被瓦片击中流血,父母不但不予劝止,仅以香灰涂抹伤口,就让孩子们继续参“战”。这种只有上杭才有的习俗,表明了和“瓦子街”的某种联系。现在在老城区一带,人们在建房或挖掘宅基地时,往往会发现三尺以下的地里布满了二尺以上的碎瓦层。看来,“瓦”确实是上杭老城的一个重要符号。

 

    近几年来,上杭县领导对编辑重修县志都很重视,他们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工作并为两本县志的修订再版作序。

    上杭自宋淳化五年( 994)由场升县以迄于今,已有-千多年历史。境内山川明丽,人文荟萃,风土淳朴,“衣冠文物颇类大邦,礼乐诗书实多济美”(《汀州府志》),土地肥沃,物产琳琅满目而丰饶,“旧号乐土”(康熙二十六年《上杭县志》)

    披阅康熙二十六年《上杭县志》校注本,颇感欣慰,喜而为之序。(以上是20148月,县长谢海波作的序)地方志,被称为“一方之全史”,在保存历史、鉴古知今,明察地情、裨益民生,褒正抑邪、教化风尚,乡土亲情、民族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历来被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值此东风浩荡、春潮涌动之际,《上杭县志( 1988 2003)》付梓问世 ,可谓上杭一大盛事,特以致贺!(以上是20152月,县委书记邓菊芳、县长谢海波作的序)

 

    上杭志乘滥觞于宋嘉泰二年( 1202),至民国27年的700多年间,先后编纂县志10,但因水火兵燹,现今仅存清4部、民国1部。从20048月始,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前后校注出版了康熙二十六年和民国27年《上杭县志》共2部,对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海内外乡亲寻根认祖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以上是20166月,县长傳藏荣在乾隆十八年《上杭县志》整理校注出版之际作的序)

 

上面是由2005年建成的客家族谱馆搬到黄田坝后经扩建的于2011年开馆的客家族谱博物馆

 

    客家族谱博物馆是一所以收藏、研究、展示客家人家族史料为主题的专题馆,是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馆藏有闽、粤、赣、川、桂、台等客家地区160多个客家姓氏、近300020000余册客家族谱、20000多份客家契约、近百幅客家祖图及客家神明崇拜图、1000多件客家地方文献资料、数千件客家民俗器物等。基本建成以客家族谱为中心,涉及客家文献、民俗器物文物为一体的藏品体系,是全世界收藏客家族谱最多的博物馆。这么说来,从这儿找瓦子街的旧址应该容易些。

 

上面是李炳模老师和丘莲英同学在瓦子街相遇的抓拍

    专家们从族谱中记载各姓氏迁出的时间上分析,瓦子街存在的时间应该在明朝的洪武至万历年间(13681619),地点就在上杭老县城范围的某一区域,也就是宋朝时的郭坊村。

    宋时,县衙附近的北门街曾经是繁华的商业街,百姓紧靠北门街和新街而居。百姓筑房,烧砖烧瓦,就近取土。“断砖可用,碎瓦弃之”。人们在这片废墟上天长日久地踩着,便成了“瓦子坪”(客家人口语中有“瓦子坪”的口头禅),坪上又盖起了民房,成为“瓦子巷”、“瓦子街”。

    随着时代变迁,这些地名逐渐被新的地名取代。而逐步淡出了当地居民的记忆,而外迁的人们在追根溯源的传统中,固化了“瓦子街”的渊源,当他们源着族谱溯本时,故乡的人们只能茫然以对。幸好这些有心的客家后裔唤醒了祖地上杭。

    县客家联谊会组织了多次座谈会进行论证,目前取得了基本共识:瓦子街在城区,瓦子坪中心地段应该在现人民路中段一带。如今的县体育馆、民政局、群英巷一带,这些单位和居民在基建清基时,都发现地下层多处都是碎块瓦片,可见在明朝时上杭城内确有瓦子街(坪、巷)地名。

    从这段文字看来,现在的瓦子街的位置应为原瓦子街所在地。

 

    随着来上杭探访的客家后裔越来越多,为了给世界客家后裔提供一个寻根谒祖的地方,上杭县有关部门花费两年多时间,投入资金4.3亿元,组织专家考察出瓦子街的来龙去脉,找出瓦子街的大致位置,将紫金南路改建为瓦子街,并对涉及的王阳明《时雨堂记》碑等一系列文物进行保护。201111日,改建的瓦子街正式开街。如今,它已成为海内外客家后裔心中向往的精神家园,成为客家后裔心中寻根谒祖的祖地、客家姓氏研究的祖地、经贸商埠增财的宝地、旅游观光赏景的胜地。走进新建的瓦子街,如同走进客家悠悠的历史长河。

 

从北向南走过新建的瓦子街,首先来到阳明亭。

    王阳明虽然在上杭驻扎才短短的二三个月,但给上杭百姓留下的“仁政”却是长久的。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上杭建文成公祠,祠内置王守仁手书石刻《时雨记》碑以为纪念。而原先的察院行台旧址,几经重建,在清康熙五十七年改为阳明书院,后又称四乡阳明祠,在它的背后还建有阳明别业。“政声人去后”,王阳明不是上杭最有“政声”的官员,但他作为既有“政声”又有重大成就的名人,确实是上杭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我们在历史的痕迹中寻找阳明先生的点滴,其实也是在寻找作为历史的上杭本身。

 

    王阳明是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来到上杭的,其时正任南赣巡抚,是他贬谪贵州之后的一个重要转折期。作为官宦世家的王阳明是很看重这个机遇的,因此他不但全力以赴完成朝廷使命,而且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治武功。据王阳明自己说,他来上杭是因为要铲除漳寇之乱,奉命驻扎在上杭县城。他来上杭之后,做了两件深得民心之事。

 

 

    第一件是建浮桥。他驻扎在上杭县城之后,1438年建的浮桥已经被水冲走,看到过往汀江极不方便,于是选南门的一个渡口下方(即现在的阳明门附近)建桥,结果很快就在南门建起了漂亮的浮桥,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阳明桥。

 

    大榕树旁有一座古城门,是上杭城南门,叫“阳明门”,为纪念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而起的名。

 

    他做的第二件大事便是为百姓祈雨。这年三月上杭恰逢大旱,这位富有仁爱之心的巡抚在任所察院行台替老百姓祈雨。果然,“雨日夜,民以为末足,逮四月戊午班师,雨,明日又雨,明日又大雨,民有出田。”(王阳明·《时雨记》)应乡绅之请,他欣然将行台内清风亭改为“时雨堂”,作《时雨记》。当他登上城南之楼,看到百姓出田插秧的欢腾情况,而赋《上杭喜雨》诗三首。

 

瓦子街中间有太忠庙,也叫大忠庙。

 

    这是为祭祀唐代御史中丞张巡而建的,原庙在明嘉靖二年被毁,明万历年间迁建于此。安史之乱中,张巡以身殉国,被追封为“通真三太子”。太忠庙大门对联:“千载瞧阳留碧血,万家玉烛照丹心”,横批为:“天地正气”,表现了后人对忠烈之士的景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太忠庙留下了光辉的一页。19299月下旬,当中共闽西特委、上杭县委从庐丰迁入上杭城后,朱德等红四军领导就在太忠庙主持召开了红四军第八次党代会。

 

    我县共有牌坊30座。往南走屹立着一座流芳坊。

    四柱三开间的石牌坊。牌坊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三层翘角飞檐式,底层额首镌刻横书“流芳”,二层中央镌刻竖书“恩荣”。这座古牌坊是明武宗皇帝表彰吴谷、吴湘父子而建的。流芳坊的保存,说明到明代客家民系已在上杭形成相当影响,是上杭作为客家祖地地位的一个佐证。19845月,县人民政府公布流芳坊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10月在紫金南路(瓦子街)改造时进行了重修。

 

    瓦子街南面树立着一尊老年华喦的雕像,面容清癯,饱经风霜,再现了三百年前这位布衣画家苦涩而传奇的人生。

 

                                                     这是华嵒的晚年画像和华家亭旧居

 

    华喦(1682~1756),一作华岩,字德嵩,更字秋岳,号白沙道人、新罗山人、东园生、布衣生、离垢居士等,老年自喻"飘篷者"。福建上杭白砂里华家亭(今属蛟洋镇华家村)客家人,为华氏入闽始祖华京一郎二十世孙。少时即喜绘画,后寓杭州、扬州以绘画为生。工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脱去时习,力追古法,写动物尤佳。善书,能诗,时称"三绝",为清代杰出绘画大家,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是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在厦门为华嵒纪念舘题写的牌匾书法

 

    为了纪念华嵒,20181114日,正当华喦诞辰336周年之际,在孔庙后段原上杭族谱馆里建起了华嵒纪念馆,纪念馆采取多种现代展陈手段,图文并茂展现了华喦艰苦而又富有成就的一生。

 

从瓦子街南口出来向右是上杭文庙又称孔庙、学宫。

    孔庙位于福建省上杭县城区轴心,即解放路东段。据乾隆版《上杭县志》记载,该庙始建于宋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后因毁于水或坏于蚁,于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在原地重建,原占地8713平方米,以大成殿为中心,分前、中、后三门,殿前建东、西两庑和名宦祠、乡贤祠、戟门、泮池、棂星门、殿后建明伦堂、崇圣殿,左右还有尊经阁、教谕署、紫阳书院、周公书院、入圣第一门及四斋五祠等二十多座美轮美奂,金碧辉煌的门、廊、殿、阁,技艺精湛,宏伟壮观,是我省保存较完整、最具特色的文庙,成为杭邑历代文人雅士尊孔祭孔、弘扬儒学、祈求功名、聚文会友的高雅圣地,200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由群众集资铸就孔子铜像一尊,置于大成殿正中。像中的孔子,慈祥可亲,手掌恭握于胸,形态平和,目光睿智,其超凡的心襟和悦目的谦逊和谐,永远为世人开启大度、仁爱的胸怀。

  经查考有关资料,上杭自建庙立殿,每岁春秋祀孔,上一次祀孔为1947928日(农历827日),正值孔子诞辰日,也是民国时期的教师节。

这是2018年丁酉八月初五,上杭县丁酉年祭孔大典在孔庙举行的照片。

 

  

                              自建孔庙以来,上杭人才辈出。

 

  据载,上杭最早有记载科举记录的,自元代开始,有进士及荐举各1人,明代考取进士12人,举人55人,贡生222人。清代考取进士37人,其中文进士16人,武进士21人,内有武状元1人;举人328人,其中:文举人165人,内有解元2人,武举人163人,内有解元4人;贡生384人。

  福建历史上出过多位文状元,而清代武状元只有上杭人丁锦堂一人。(据说学子要考上学位,拜孔子时必须从丁状元走过的孔庙的泮池桥上走过)。

  上杭自建孔庙以来,崇文重教精神代代相传,儒学思想深入人心。新中国成立后,上杭亦文风鼎盛。1961年上杭一中考生丘维声获全国高考(理科)状元。一批批莘莘学子,就读清华北大。

 

                      上图为上杭一中

 

上杭县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办学堂,以近代教育培养学生,并创办师范传习所,以培养师资,翌年办小学堂5所。民国元年(1912年)始创办县立中学(现在为上杭一中)。

 

丁状元旧居位于瓦子街解放路,是明代古民居,现今大门口还挂着“丁状元旧居”的牌匾。

丁状元名叫丁锦堂,字笏初,号福三,清上杭城里(今临江镇)人,清同治十年(1871年),他在殿试中荣登辛未科钦点武状元,成为清代福建省第一位武状元。

公元1875年(光绪元年)授以振威将军衔,任广东南澳厅游击,代理镇守总兵官职务。身为海防重地军事长官,他肩负重任,恪尽职守,任职16年,列强一直不敢侵犯南澳,保卫了东南海疆安全,是客家的英雄。

 

图为丁状元的状元别墅,1937年设省立上杭初级中学。

 

 

                            瓦子街南口的东邻是丘氏总祠,与孔庙隔街相望。

    这是一幢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的客家土楼,是曾任督察御史丘道隆的故宅。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丘氏族人将宅改建为“丘氏总祠”,奉祀客家丘氏始祖三五郎公。

    上杭丘氏总祠曾是福建省最早的民立师范——“上杭师范传习所“旧址,由著名的抗日保台爱国志士丘逢甲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丘复于1905年共同创建。

 

 

 

2004年十届全國人大二次会议期間,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中外記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就台湾問題妙答中外記者説

“這里我想起了1896417日,一位台湾詩人幾乎是用血和泪写的28個字的詩,他的名字叫丘逢甲。”他抑揚頓挫地誦了這首詩:春難遣看山,桓事驚心泪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并深情地説:“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湾同屬一個中國,大陸和臺湾同胞血脉相连,一條海峽岂能把我們的骨肉隔断。”

191111月,孙中山在上海接见丘逢甲热情握手,笑说:“丘先生在台湾建立共和,无人不知,我和你是神交20年了,今日得见,大慰平生。”两人商谈国是,十分投契。

 

  孙中山先生(1866-1925)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丘逢甲先生(1864-1912)是近代著名爱国志士、教育家、诗人,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铭记他们的不朽功勋,特以孙中山与丘逢甲共商国是的史实为题材创作《同心》铜像。铜像立在丘氏总祠的大门前。

铜像由孙中山孙女孙穂芳博士和广州美术学院曹崇思教授共同发起,并成立“同心组委会”促进落实,曹崇思教授设计创作,欧豪年教授书法“同心”,上杭丘逢甲师范传习所旧址管理委员会捐赠基座。铜像在2016612日由上杭县人民政府 立。

李氏大宗祠坐落在稔田镇官田村河谷盆地,始建于清道光16年,是李氏后裔为纪念其入闽始祖李火德公建的宗祠。

李氏大宗祠系三进四落式的砖木结构建筑。有大厅二栋、大小客厅26间,住房104间,占地5600平方米。结构严谨、气势非凡的宗祠造型,充分体现了客家宗法制度的建筑艺术,在八闽极为罕见。

 

宋宝庆三年,李珠二子木德和四子火德,从宁化石壁出发,沿汀江来到上杭,因“见其山川风土”之胜,遂定居于上杭胜运里丰朗村(现叫稔田镇官田村)。李火德被其后裔尊为李氏入闽始祖。图为火德公像。

 

从李火德入闽至2009年有800余年,其后裔遍布闽、台、粤、赣、桂及东南亚各国。

宗祠建成后,立即成为李姓族人尊祖敬宗收族之圣地,宗祠内李火德神位前烛光盈盈,香烟袅袅,寻根祭祖,终年不断。1996年,李氏大宗祠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713日李氏大宗祠迎来万人大祭祖 。

 

    上杭县太拔镇院田村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2012年,经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评审认定为首批全国646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之一。 这里有李火德的弟弟李木德的大宗祠。院田村还是著名诗人舒婷的第二故乡,是中国朦胧诗的发祥地之一。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客家地区的优良传统,也是客家人才辈出的深层次原因。

    2018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在各省(区、市)推荐基础上,经专家委员会审查,对拟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全国2646个村落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其中,福建省263个,上杭县太拔镇坵辉村名列其中(名单详见文末)。

 

 

    位于上杭县中都镇罗溪村的“存耕堂”(寓有“存心积善,留耕子孙”之意)。是一座具有客家传统特色的古代大型建筑物,建于公元1716-1781年间(清代乾隆后期)总面积达1.3万余平方米,是中都镇现存占地最大、保持完好的民房。

 

 

    在庐丰畲族乡,一座融合了客家建筑特色、具有260多年历史的蓝氏家庙坐落畲族文化公园内。畲族的“三月三”活动今年在客家缘隆重举行。

 

    诗书画是中国文化的主要体现,而上杭恰恰就是有“一城书画半城诗”之称。据《上杭县志》记载,明清两代,上杭就出过了专辑的著名诗词家就有530多个,有据可查诗词集多达165部。明朝诗人李颖汇总的宋元两朝三百多年间杭籍著名诗人的诗词数千首,名为《杭川风雅集》,传颂一时。清乾隆皇帝观此集后盛称李颖“资性超悟,学问宏博,尤善诗词。”继李颖之后,近代丘复先生不仅本人诗文甚佳,而且花了二十多年汇集注释了明清两代五百多年间459家的诗词6135首为(杭川新风雅集),共三十卷,四十万字,被誉为“客家诗经”,已传遍海内外,其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另外,明末清初杭籍著名诗人刘鳌石诗的(天朝阁集)被一再翻印,多人为其作序。

 

                           这是上杭“三杰”国画名家丘沺、宋省予、罗晓帆。

    上杭是书画之乡。历代书画家之众,造诣之高,享誉八闽,雄视千古。上杭有无数的奇峰秀水,古刹名诗,更有淳朴的民风乡俗和丰富的民间传说,这为历代的书画家提供了无限的诗情画意。明代,上杭出了三位全国著名的画家:李源、莫梦琦、丘大儒。李源的画造诣高雅,情趣盎然,他的《风雨归舟图》、《铁拐瘙痒图》被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莫梦琦的山水画寄托遥深,发人深省;邱大儒的梅兰竹菊,山石盆景清雅动人,栩栩如生。

到清代,是上杭书画的繁荣时期,不仅画家众多,而且画技超然,较突出的是华嵒、应元、薛洺、陈公信、张昌景、周殿煌、李奎光、廖瑞钟等人。华嵒其诗画为故宫博物院和日本、美国、德国、法国等多国的美术馆、博物馆所珍藏,成为世界艺术的珍品。上杭清末画家廖海村锐意创新,他吸收西洋摄影术中的阴阳法于笔端,画人物肖像特别传神逼真,开客家现代画之先河。

    近代,又有宋赉臣、宋省予、丘沺、罗晓帆、李少奇等人的绘画和诗作擅名于闽粤及东南亚地区,在“闽西十大画家”中占据了6个位置。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近代画家的诗书画 ,皆臻化境,时人称为“三绝”,其后人多有整理其画册诗集出版。且多数书画家都在闽、粤等地设学办院,桃李满天下,极大的弘扬了客家文化。

    目前,上杭书画界人才济济,不少是薪火传承,在海外的书画大赛中频频获奖,为客家文化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上杭县是闽、粤、赣三省提线木偶的发源地,是木偶之乡。

    丘必书(1892-1981) ,客家木偶艺术大师。1955年,与徐传华合作排演木偶剧《大名府》晋京为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并获一等金质奖章。晚年口授传统剧目1092本,供后人保存整理。图为1963119日, 上杭县人民委员会为纪念丘必书舞台生涯60周年,召开盛大的纪念会并在孔庙合影。居中捧奖牌者即为丘必书先生。

    近日,福建省政府公布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树叶吹奏技艺入围。这是福建吹叶人经过邱德三和邱少春两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勤劳、智慧的上杭人民在劳动生活中歌言志,歌传情,以浓郁的乡土气息,亲切的乡音乡韵,形象逼真的比喻,朴素简洁、精炼流畅的语言,丰富细腻的情感,婉转悠扬的声调,高亢亮丽的歌喉,歌唱爱情、歌唱劳动、歌唱生活、歌唱改革开放、歌唱太平盛世的欢乐与富足,唱出了上杭“山歌之乡”的风采,成了上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名片。

    20172月,福建省把树叶吹奏技艺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客家将要失传的艺术瑰宝经过邱德三、邱少春两代人的不懈努力已经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为了纪念革命先烈,建于1954年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坐落于县江滨广场,为混凝土砖石结构,塔式建筑,底座八角形,中间方框状,上方圆锥体,顶尖浮雕红五星,高30米,前后碑文为:“革命烈士纪念碑”“你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底座筑混凝土平台,四周环以栏杆,该碑址占地380平方米,保护完好。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上杭县是中央苏区的23个苏区县之一,是著名的革命老区。192612月,中共上杭支部成立;19283月,中共上杭县委正式成立。1928625日,在中共上杭县委领导下,蛟洋农民举行武装暴动。192910月,上杭县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当年,上杭共有一万五千人参加革命队伍,九千多人为国捐躯。1955年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将军有27人,占福建省的三分之一。

 

 

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遗址,为福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了适应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的需要,一九二七年三月下旬,共产党在上杭县城关北门创办了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训练当时汀州所属的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永定、宁化、清流、归化(现明溪)的农民运动干部。养成所是早期传播马列主义的革命干部学校。养成所对当时闽西的革命运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闽西革命史上留下了珍贵的一页。

 

    上杭天主堂坐落在上杭县临江镇解放路574号,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后经逐年扩建,形成中西合璧别具风格的建筑群。1985年重修。主体建筑天主堂砖木结构,尖顶屋面,灰瓦朱墙,拱形月牙窗镶嵌五彩玻璃,是上杭城一道亮丽的景点。

    19299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朱德、毛泽东的率领下“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朱老总曾以流利的德语,与天主堂的德籍神甫交谈,向他们宣传工农群众闹革命的道理,向他们宣传红军“保护学校”、“保护教堂”、“ 保护商店”等铁的纪律,并征得神甫们的同意借用教堂。1929102日, 上杭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上杭天主堂隆重召开, 选举产生了以李立民为主席,伍步祥为副主席,李伯勋为政委的上杭县苏维埃政府。同时成立了以傅柏翠为总队长,敬懋修为党代表的上杭县赤卫队。使这座教堂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19845月, 上杭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色的土楼是上杭县溪口镇陈屋村的红军医院遗址

    1930 年冬至1931 10 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和红十二军在这里设立红军医院,内设中、西、内、外等医科室,并附设有制药厂,罗化成任院长。医治了上千名在反“围剿”作战中光荣负伤的红军伤病员,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现以闽西红军医院遗址作为上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1929年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四人在闽西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代伟人毛泽东和他的战友曾经九次到上杭,在上杭的山山水水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第一次到上杭

 

    1929523日早晨,为开辟闽西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从赣南到达上杭的古田镇苎园村,受到上杭共产党人组织的地方红军武装和当地群众列队执旗热烈欢迎。毛泽东有马未骑,夹在政治部工作人员的队伍中步行,自己带着米袋和雨伞,向群众频频招手致意。朱德在路边田埂上作简短讲话后,红四军迅即扑向古田镇区,在当地农民暴动武装配合下活捉古田国民党民团团总廖建熊,收缴了民团的全部枪支弹药。中午红四军在古田圩场召开群众大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宣传演讲。同时,帮助成立了古田革命委员会。下午,红四军挺进龙岩。

 

                                                                第二次到上杭

 

    192968日,中国共产党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在上杭县白砂镇早康村召开,史称早康会议,又称白砂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红四军党内关于前委与军委之争加剧的特殊背景下召开的。最终,在时任前委书记毛泽东的强烈坚持下,会议通过了取消临时军委的决定,从组织上保证了前委对红四军具有全面、集中的领导权,避免了党的分裂,也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四军中的领导地位。由此,早康会议也被称作“古田会议前奏曲”。

 

                                                                        第三次到上杭

 

    为了总结经验,制定巩固与发展闽西革命根据地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共闽西临时特委决定在上杭蛟洋文昌阁召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应闽西特委之请,毛泽东带蔡协民、谭震林、江华、曾志到蛟洋指导开会。720日,代表大会正式召开,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第四次到上杭

 

    1929920日,红四军和上杭地方革命武装1万多人在朱德指挥下,攻下冠以“铁城”称号的上杭城。102日上杭县召开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县苏维埃政府。为了更好地指导上杭的苏区建设,1011日,在永定乡间养病的毛泽东由中共永定县委派的几个农民武装护送,坐担架到达上杭县城,在临江楼住下,一边继续疗养,一边指导上杭地方工作,前后10余天。其间曾在临江楼前的大榕树下同朱德等促膝长谈;也曾多次接见过上杭地方党组织、苏维埃政府领导人如傅柏翠等。同他们谈地方工作,也谈红四军的行动方向。在这期间,毛泽东构思成不朽词作《采桑子·重阳》。

 

第五次到上杭

 

    192910月,随同特委机关来到上杭古田镇苏家坡的毛泽东携贺子珍就住在树槐堂后厅左侧的小间。身患疟疾病的毛泽东一边养病,一边代表红四军前委指导闽西特委的工作,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40多天。他化名“杨先生”,工作之余,经常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古田会议会址是一座清朝宗祠建筑,建筑面积826平方米,始建于1848年,称廖氏宗祠,又名“万源祠”。它座东朝西,背靠参天古木林。在这片茂密树林掩映下的“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数里之外便赫然跃入眼帘,树林背后不远处是高耸而立的笔架山,当地百姓称之为“毛公山”(因酷似毛主席卧睡睡姿而得名)。古田会议会址被国家旅游局评选为“AAAA级旅游景区。

 

    19291228-29日在廖氏宗祠召开了在我党我军建设史上具有伟大里程碑意义的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史称古田会议)。120多位代表冒着寒风大雪,烤着炭火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陈毅主持,毛泽东作政治报告,朱德作军事报告,大会通过了光辉的《古田会议决议》。毛泽东还在古田会议后的193015日,于下榻的协成店写下了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伟大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水井位于宗祠外左前方,井旁有个小池塘,池塘里长有中午开花的“午时莲”,故名“莲花池”。当年古田会议期间,毛泽东经常在莲花池边散步、休息。 莲花池成为了毛泽东的一个记忆。1960年的一天,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看到古田会议会址的模型,一眼就看出模型不完整,漏掉了会址前面的“莲花池”。原为古田会议后不久,当地村民在池塘上填土种水稻。而得知毛主席在“寻找”池塘后,当地村民便进行清理,恢复池塘原状,并种上午时莲,直到现在。

 

2014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议并出席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这里召开,开创了强军兴军新局面。

 

第六次到上杭

 

    19306月初,毛泽东从江西寻乌来到上杭的才溪、通贤、南阳,在才溪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调查工作,在通贤象鼻子冈上检阅了通贤少先队员。6月中旬,毛泽东在南阳“龙田书院”主持召开了为期3天的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联席会议,即南阳会议,会议通过了由邓子恢起草、毛泽东审阅修订的富农问题、流氓问题的决议案。富农问题决议案总结了闽西抽肥补瘦的土地革命经验,进一步完善了土地革命政策;流氓问题决议案解决了对流氓阶层的正确方针、政策,是对古田会议精神的一个重要补充。

 

第七次过境上杭

 

    1932年春,为打击福建敌军和由广东进犯闽西苏区的粤军,以巩固闽西苏区和筹措经费,毛泽东率领由红一团和红五军团组成的东路军进军福建,攻取漳州。其间,毛泽东曾于4月上旬从长汀进入上杭境内的南阳、旧县、白砂等地。过境上杭时,毛泽东还曾致电周恩来,提出为使东路军迅速集中,以便直捣漳泉,红五军团必须即由赣南出发,务必于4月中旬到达龙岩与一军团汇合。周恩来接电后给予了全力配合支持。

 

                                               第八次到上杭

                                        这是才溪中学(是下才大坪岗旧址)

    19326月初,毛泽东率领攻打漳州大获全胜的得胜之师回中央苏区,经龙岩来到上杭白砂,离开白砂后,毛泽东取道旧县,来到才溪。子弟兵凯旋归来,才溪人民欢欣鼓舞。为表达喜悦之情,他们在下才的大坪岗上(现才溪中学所在地)搭起主席台,举行军民祝捷大会,毛泽东高兴地出席了这个大会。

 

    光荣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9月成为国家4A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图为2017年北美华裔青少年“寻根祭祖”夏令营的小营员到光荣亭参观的留影。

 

    在土地革命时期,才溪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上杭的“将军之乡”。才溪区人民在扩大红军、生产支前、根据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336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授予才溪区“第一模范区”的光荣称号,奖励“我们是第一模范区”的石碑一块。7月,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为表彰才溪人民的突出贡献,在才溪老圩上兴建“光荣亭”一座,省苏维埃政府奖的石碑竖立在亭的中间。红军长征后,反动派在才溪复辟,光荣亭被敌人彻底毁坏,但是省苏维埃奖给他们的那块光荣的石碑,仍被才溪人民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了下来。全国解放后,重建了光荣亭,请毛泽东同志题写“光荣亭”三个大字,据说这是毛泽东一生题写的两处亭名之一。(还有一处题写“爱晚亭”的是在毛泽东激扬文字的长沙)。

 

第九次到上杭

 

    针对王明的“不可能在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经济建设”这一错误思想,193311月下旬身为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带了中央通信排一个警卫班途径长汀、回龙、官庄到才溪,在才溪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召开了区、乡干部、工人、农民等各种调查会,同时还访问了红军家属和贫苦农民,经过十多天的深入细致的调查,毛泽东掌握了大量的素材,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这是反映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思想的重要文献。

 

    上杭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红色老区,解放后也是创业热土。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上杭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脱贫致富和小康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显著的改善和提高。两个文明建设都取得很大的成就。

 

2001年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是中国大陆所有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最高、创建难度最大的一个,是反映城市整体文明水平的综合性荣誉称号,是目前国内城市综合类评比中的最高荣誉,也是最具价值的城市品牌。)

2002年、2006年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

2006年被省政府评为“优秀建筑之乡”

2014年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

201612月,上杭县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创建第五届省级文明县城取得明显成效,20183月被省文明委推荐为新一届20082020)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2017年首次入选“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再次评为“福建经济实力十强县”。五度荣膺“福建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

上杭同时也是财富中国500强企业——紫金矿业的总部所在地,金铜、建筑产业作为上杭的主导产业,正朝着千亿级产业的目标坚实前进。

上杭县于2017年荣登中国候鸟旅居小城榜,成为福建省唯一一个“候鸟小镇十佳”,也是龙岩市首个“互联网+智慧居家养老”项目试点县和标杆示范县。2017年被列入福建省乡镇敬老院社会化运营改革试点示范县。

 

    上杭县是全省为数不多的有色和贵金属重要矿产地,资源相对丰富、矿种较齐全,远景储量较大。紫金山有中国第一大的金矿。

 

    上杭县是中国南方集体林区48个重点县之一,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全县土地总面积27.74万平方米,林业用地面积22.3万平方米,占土地总面积80.2%。是中国土纸生产重点县,国家烤烟出口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

 

    槐猪(俗称“乌猪”)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已有上千年的饲养历史。槐猪采取传统饲养方法,饲养时间长,其肉质具有氨基酸含量高、含钙高、胶质含量丰富、肌纤维细、胆固醇含量低、营养丰富、口感细嫩、香甜鲜美等优点。上杭槐猪是上杭县优良地方品种,是农业部第一批列入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的猪种。

 

    乌梅,出自上杭,成名于上杭,成就了上杭的一个农业名牌产业。2001年上杭县建立了杭梅综合标准体系,推行标准化栽培。2012年,“上杭乌梅”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上杭萝卜干”,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醇香爽口的口味特点,以及历史悠远的人文故事,被核准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其制作工艺被列入龙岩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近,上杭罗卜干宴被列入中国菜候选名单,有望走向世界。 

 

 

    “榕树下,大桥旁,是谁还坐在那个老地方?他的心是否同渔火一起?漂泊在茫茫的天上......”,凝望旧南大桥的来自厦门的知青舒婷,你成朦胧词女神后是否知道跨越汀江上的大桥一座又一座地建立起来?

 

    上杭人关心的双龙高铁在2018年的年底终于一锤定音:2019年上半年开工,经过上杭,计划总投资348亿!

    除贯穿上杭全县的205319国道外,20121225日,蛟城高速公路正式通车,2017年至2020年将建成永武高速公路。规划中的双龙高速铁路將从上杭通过,届时对外交通将更加便利。

    福建省漳州天宝至龙岩蛟洋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为国高网G76的重要组织部分起自漳州天宝枢纽互通终点止于龙岩龙长高速公路上杭蛟洋。

 

   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县治设“惠民药局”,为上杭最早的官办药业。从明代起,民间医药业逐渐发展,至清末民初,境内有中药堂、店200余家。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至1965年,初步建成县、社、队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缓解了普遍存在的缺医少药状况。

 

体育事业

    上杭县少体校为福建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为国家队输送了周金灿、余立志、林丹、刘麒鹏等一批优秀的羽毛球和体操运动员。截止2009年,上杭籍运动员在各级竞赛中获得奥运冠军1人次、世界大赛冠军56人次、全国大赛冠军63人次、省赛冠军186人次。其中,林丹获得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冠军。

    汀江上杭城区段是福建省水上运动中心,曾举办两届海峡两岸高校赛艇龙岩邀请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台湾辅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代表队参加比赛。上杭被评为第二批“全国体育先进县”。

上杭旅游资源丰富,具有生态资源优秀、史迹文化突出、山城风光秀丽、山水风景宜人的特点。

 

    梅花山自然保护区于19854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处福建西南部,是武夷山脉南段与博平岭之间的玳瑁山的主体部分,为上杭、连城、龙岩三县(市)交界地带,俗称“梅花十八洞”。

 

    该园是龙岩市委、市政府于20008月投入巨资率先在全国实施的华南虎拯救工程,是以开展华南虎人工繁育、半野化、野化豢养,保护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为主体,以森林景观为基础,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生态旅游和猎奇为一体的多功能森林动植物园。园区内有“五区一山一堂一池一场”:即华南虎野化繁育豢养区、珍禽区、梅花鹿区、猕猴区、森林植物园区、尖峰顶、和人堂、天诉池及森林浴场。

上杭国家森林公园包括西普陀、南方红豆杉生态园和摩陀寨三大景区,总面积4672.59km2

  

 

    上杭西普陀,历史悠久,建于宋盛于明,自古就有“没有上杭城,先有西普陀”之说法。它曾与厦

 

门南普陀、浙江普陀山、锦州北普陀合称中国佛教“四大禅宗”,以佛法传名,禅香盛世,为闽、粤、赣边区著名的佛教圣地。

  

 

    南方红豆杉生态园——“天然杉木林王国”,位于上杭县步云乡崇头村,地处梅花山南麓,与古田会议会址相距12公里,9001200m,面积81.8平方米,为国家森林公园,截止2009年,该园原始森林里密集地耸立着3000余株5001600多年的南方红豆杉,最高的高达30余米,最大的要五人合抱,有千年的红豆杉王,有两株并体而生的姐妹红豆杉。红豆杉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冰川时期就有的高大常绿乔木,不仅古老珍稀,而且全身是宝,树干甚至树叶、树枝都能提炼出一种治癌良药,此药是黄金价格的180倍,因此这里成片分布的红豆杉在全国都是罕见的。该园主要开发了连理树、红豆杉王、将军林、至道生佛采药谷等景点。

海拔高度在

 

丹霞地貌 庐丰摩陀寨

   《上杭县志》载:“为县中最古之迹”。整个景区山清水秀,奇岩怪石,丹霞峰林,秀中见狂,粗中有细。有“九鲤过江”、“金猴拜佛”、“蟒蛇出洞”、“武婆守寨”等景点,惟妙惟肖,增添了古城堡的神奇色彩。

 

    中国式的比萨斜塔——上杭中都云霄阁始建于15221566年间(明嘉靖年间),属于外斜内正的建筑结构。游客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观察该楼,楼均向相反的方向倾斜,400多年来无人能解其中之意。该楼位于福建中都镇田背村口一河道边,周边巨树相拥,碧水环绕,石桥虹卧,古宅比邻,环境清幽,是上杭县境内保存最好的、年代最久远的古建筑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即列为上杭县文物保护单位。

 

   周公塔,又叫三元塔,坐落于上杭县中都镇上都村三元岭。该塔是1627年(明天启七年)汀州巡道朱大典路过此地,捐资倡建。塔系砖木结构,七层八角形,高20余米,有木梯相通,层层开窗,称“空筒式结构”,登楼可俯瞰汀汀和杭城风貌。大塔建于蜈蚣头,小塔建于蜈蚣尾。因大塔正中蜈蚣头顶,塔后山沟血水汩汩流淌(铁锈水)。因此事朝廷不宜公开,为避讳,遂取名“周公塔”。蜈蚣尾的小塔后来倒塌,而蜈蚣头的大塔一直完整保留至今。大塔塔顶于1942年被日本飞机炸毁一角,成为日本侵华罪恶见证。19845月该塔列为上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杭的众多公园和生态园成为市民们休闲、娱乐、健身的又一个好去处。

 

 

    客家人既传承祖居地传统,又能吸取迁徙所经之地诸多饮食特色,更善于与聚居地的土著相融合,这便形成了客家饮食的丰富性。

 

客家摆大盘

   摆大盘是客家人招待客人的最高礼席。家里来了最尊贵的客人,招待时吃一盘菜,摆一盘菜,第二天派专人将摆盘菜送至客人家,让客人全家分享。

摆大盘是客家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涵:(1)体现客家人对客人的最高礼节。您到我家做客,我要让您全家都感受到热情,在过去食物匮乏的时期尤为珍重。(2)体现客家人的美好愿望。每一盘菜,都有一个吉祥的名称,如团团圆圆、五福临门、福禄寿喜、天长地久、风调雨顺、金鸡报喜、年年有余等。(3)体现客家人的大气和客家菜的特色。客家人宴请客人都用大碗、大盘、大鱼大肉、大圆桌,体现纯朴、大方、热情。客家菜讲究色、香、味、形,通过摆大盘把客家菜的形展示出来。(4)体现客家人的天地人和理念。开席时,要请最尊贵的客人宣布开席。在宴席过程中要燃放三次喜炮,第一次是客人宣布开席时,第二次是端上大块红烧猪肉时,第三次是结束宴席时。燃放喜炮是表达对天地的敬意,让天地知道,让天地共享,让天地高兴,以实现天地人和、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为了更好地挖掘客家母亲河---汀江丰富的旅游资源,建设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健身、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场所,县委、县政府经过科学论证、多方考察、民主决策,启动实施了汀江绿道工程,沿汀江两岸从临城九洲村到庐丰摩陀寨建设绿道,左岸长约32km,右岸长约28km,共分两期,一期包括左岸临城镇九洲村至旧张滩大桥,共约35公里。据了解,这35公里绿道建设从20176月底开工建设,到20184月进入试运营,仅用了10个月时间。

 

    上杭城区音乐喷泉激光水幕电影灯光水舞秀工程是“汀江绿道”的点睛之笔,该项目位于城区瓦子街广场正对岸,音乐喷泉设计长度168米,主喷高100米。

 

    201888日上午,上杭县政府县长王波赴京做客五洲传播中心《中国推介》栏目向全球讲述上杭故事,传播上杭声音

  

 

   上杭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唐宋以来,中原南迁的汉人筚路蓝缕,来到这片美丽的土地,繁衍生息,积淀了丰富的客家文化,使上杭成为著名的客家祖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上杭是一片有温度、有情怀的红色热土和旅游胜地,也是一片有活力、有梦想的宜居宜业之城。我们真诚欢迎各位朋友来上杭旅游度假、投资兴业。(来上杭投资兴业,您可以感受到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便利快捷的交通条件。在这里,您不仅能享受国务院支持原中央苏区发展的优惠政策,还能享受我县独有的支持,目前中国证监会、中电科集团等单位已经挂钩帮扶我县。)

 

上杭欢迎您!

资料来源:上杭县志、上杭文史资料(上杭老照片等)、上杭图书馆、上杭博物馆、上杭广电、上杭报、上杭旅游、上杭网、客家族谱博物馆、杭邑、上杭《郭氏源流谱》、《客家祖地闽西》(张佑周著)、《品味上杭》《话说江江)(李迎春著)以及网络等媒体的一些图片、文字。

来源:美篇——小草谢才英老师


编辑:傅灿萍  审核:李国华   监制:郭晓红 

 

 

 

  
打印】 【收藏】 【关闭
相关导航全国共享工程政府信息公开海西文化信息网福建省图书馆
主办:上杭县图书馆
闽ICP备20007478号 联系电话:0597-3889252 E-Mail:tsg@shanghang.gov.cn